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军事装备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, Sd.Kfz.251)

内容
专用机251
专业选择
Sd.Kfz。 251/10 – Sd.Kfz。 251/23
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

中型装甲运兵车

(特种机动车辆 251,Sd.Kfz. 251)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
中型装甲运兵车于 1940 年由 Ganomag 公司开发。 半履带三吨拖拉机的底盘用作底座。 一如既往 轻型装甲运兵车,在起落架中使用带针接头和外部橡胶垫的履带,负重轮交错布置和带转向轮的前轴。 变速箱使用传统的四速变速箱。 从 1943 年开始,登机门安装在船体后部。 中型装甲运兵车根据武器装备和用途进行了 23 次修改。 例如,生产了装备75毫米榴弹炮、37毫米反坦克炮、8毫米迫击炮、20毫米高射炮、红外探照灯、火焰喷射器等的装甲运兵车。 这种装甲运兵车机动性有限,地面机动性差。 自 1940 年以来,它们已被用于摩托化步兵部队、工兵连以及坦克和摩托化师的许多其他单位。 (另见“轻型装甲运兵车(特种车辆250)”)

从创造的历史

该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的,作为突破西线长期防御的一种手段。 他应该突破了防线,从而为步兵铺平了道路。 坦克可以做到这一点,但由于移动速度低和机械部分可靠性差,他们无法巩固成功。 敌人通常有时间将储备转移到突破地点并堵塞由此产生的缺口。 由于坦克的速度同样低,在进攻中的步兵很容易跟上他们,但仍然容易受到轻武器、迫击炮和其他火炮的攻击。 步兵部队损失惨重。 因此,英国人想出了 Mk.IX 航母,旨在在装甲的保护下运送五打步兵穿越战场,然而,直到战争结束,他们才设法建造了原型,并没有对其进行测试在战斗条件下。

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里,大多数发达国家军队的坦克都独占鳌头。 但是在战争中使用战车的理论多种多样。 上世纪 30 年代,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进行坦克战的流派。 在英国,他们对坦克部队进行了大量试验,而法国人只将坦克视为支援步兵的一种手段。 以海因茨·古德里安 (Heinz Guderian) 为代表的德国学派更喜欢装甲部队,装甲部队是坦克、摩托化步兵和支援部队的组合。 这些部队将突破敌人的防御并在他的纵深后方发起进攻。 自然地,作为部队一部分的单位必须以相同的速度移动,理想情况下,具有相同的越野能力。 更好的是,如果支援单位——工兵、大炮、步兵——也在他们自己的装甲掩护下以相同的战斗队形移动。

该理论很难付诸实践。 德国工业在大量发布新坦克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,并且无法因装甲运兵车的大规模生产而分心。 出于这个原因,国防军的第一个轻型和坦克师配备了轮式车辆,而不是用于运输步兵的“理论”装甲运兵车。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,军队才开始接收有形数量的装甲运兵车。 但即使在战争结束时,装甲运兵车的数量也足以装备每个坦克师的一个步兵营。

德国工业普遍无法生产或多或少可观数量的全履带装甲运兵车,轮式车辆也无法满足与坦克越野能力相媲美的增加越野能力的要求。 但是德国人在半履带车的研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,第一辆火炮半履带牵引车于1928年在德国制造。半履带车的实验在1934年和1935年继续进行,当时装甲半履带车的原型在旋转塔中装备有 37 毫米和 75 毫米大炮的履带车。 这些车辆被视为与敌方坦克作战的一种手段。 有趣的汽车,然而,没有进入批量生产。 因为决定将行业的努力集中在坦克的生产上。 国防军对坦克的需求非常关键。

3 吨半履带式拖拉机最初由不来梅的 Hansa-Lloyd-Goliath Werke AG 于 1933 年开发。1934 年款的第一台原型车采用宝沃 (Borgward) 六缸发动机,气缸容量为 3,5 升,拖拉机被指定为HL KI 2 拖拉机的系列生产始于 1936 年,以 HL KI 5 变体的形式,到年底制造了 505 台拖拉机。 还建造了其他半履带拖拉机原型,包括带有后部动力装置的车辆 - 作为可能开发装甲车辆的平台。 1938 年,拖拉机的最终版本出现了——配备迈巴赫发动机的 HL KI 6:这台机器获得了 Sd.Kfz.251 的名称。 这个选项非常适合作为创建用于运输步兵班的装甲运兵车的基础。 来自汉诺威的 Hanomag 同意修改最初的装甲船体安装设计,该装甲船体的设计和制造由来自 Berlin-Obershönevelde 的 Büssing-NAG 承担。 在 1938 年完成所有必要工作后,“Gepanzerte Mannschafts Transportwagen”的第一个原型出现了——一辆装甲运输车。 第一辆 Sd.Kfz.251 装甲运兵车于 1939 年春天被驻扎在魏玛的第 1 装甲师接收。 这些车辆足以完成一个步兵团的一个连。 1939 年,帝国工业生产了 232 辆 Sd.Kfz.251 装甲运兵车,到 1940 年产量已经达到 337 辆。 到1942年,装甲运兵车年产量达到1000辆大关,1944年达到顶峰——7785辆装甲运兵车。 然而,装甲运兵车总是供不应求。

许多公司都参与了 Sd.Kfz.251 机器的批量生产 - 正式名称为“Schutzenpanzerwagen”。 底盘由 Adler、Auto-Union 和 Skoda 生产,装甲车体由 Ferrum、Scheler 和 Beckmann、Steinmuller 生产。 最后的组装在 Wesserhütte、Vumag 和 F. 世豪。” 在战争年代,总共建造了 15252 辆装甲运兵车,有四种改型 (Ausfuhrung) 和 23 种变体。 Sd.Kfz.251 装甲运兵车成为德国装甲车辆中最庞大的型号。 这些机器在整个战争期间和所有战线上都在运作,为战争初期的闪电战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总的来说,德国并没有向盟友出口Sd.Kfz.251装甲运兵车。 然而,罗马尼亚收到了其中一些,主要是修改 D。 单独的车辆最终进入了匈牙利和芬兰军队,但没有关于它们在敌对行动中使用的信息。 使用捕获的半履带 Sd.Kfz。 251和美国人。 他们通常在战斗中缴获的车辆上安装 12,7 毫米勃朗宁 M2 机枪。 几辆装甲运兵车配备了 T34“Calliope”发射器,该发射器由 60 个用于发射非制导火箭的导管组成。

Sd.Kfz.251 由德国和被占领国的各种企业生产。 同时,合作体系得到广泛发展,一些企业只从事组装机器,而另一些企业则为它们生产备件,以及成品零部件和组装件。

战争结束后,斯柯达和塔特拉在捷克斯洛伐克继续生产装甲运兵车,代号为 OT-810。 这些机器配备了 8 缸 Tatra 柴油发动机,它们的指挥塔是完全封闭的。

从创造的历史 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
装甲运兵车 Sd.Kfz. 251 Ausf. 一种

Sd.Kfz.251 装甲运兵车的第一次改装。 Ausf.A,重7,81吨,从结构上讲,这辆车是一个刚性焊接框架,从下面焊接了一块装甲板。 主要由焊接制成的装甲船体由两部分组装而成,分界线从控制室后面穿过。 前轮悬挂在椭圆弹簧上。 冲压钢轮辋配有橡胶钉,前轮没有刹车。 履带式搬运工由十二个交错的钢制负重轮组成(每侧六个滚轮),所有负重轮都装有橡胶轮胎。 车轮悬架 - 扭力杆。 前部的驱动轮,通过在水平面上移动后部的树懒来调节履带的张力。 为了减轻轨道的重量,轨道采用混合设计 - 橡胶 - 金属制成。 每条轨道的内表面有一个导齿,外表面有一个橡胶垫。 轨道通过润滑轴承相互连接。

船体由厚度为 6 毫米(底部)至 14,5 毫米(前额)的装甲板焊接而成。 一个大的双叶舱口布置在引擎盖的顶板上,用于接触发动机。 在 Sd.Kfz. 251 Ausf.A 引擎盖的侧面,制作了通风口。 驾驶员可以直接从驾驶室用特殊的杠杆打开左侧舱门。 战斗舱顶部是敞开的,只有驾驶员和指挥官的座位被屋顶覆盖。 战斗舱的入口和出口由船体后壁的双门提供。 在战斗舱中,沿着两侧的整个长度安装了两个长凳。 在机舱前壁,为指挥官和驾驶员设置了两个观察孔,并带有可更换的观察块。 在控制室的两侧,布置了一个小的观察孔。 在战斗室内有用于武器的金字塔和用于其他军事个人财产的架子。 为了防止恶劣天气,设想在战斗舱上方安装遮阳篷。 每一方都有三个观察装置,包括指挥官和司机的仪器。

装甲运兵车配备了 6 缸液冷发动机,直列式布置为 100 马力。 在 2800 rpm 的轴速下。 发动机由迈巴赫、Norddeutsche Motorenbau 和 Auto-Union 制造,配备了 Solex-Duplex 化油器,四个浮子确保化油器在汽车的极端倾斜梯度下运行。 发动机散热器安装在引擎盖前面。 空气通过发动机罩上装甲板上的百叶窗供应到散热器,并通过发动机罩两侧的孔释放。 带排气管的消声器安装在左前轮后面。 从发动机到变速器的扭矩通过离合器传递。 变速箱提供两个倒车速度和八个前进速度。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
该机器配备了机械式手制动器和安装在驱动轮内的气动伺服制动器。 气动压缩机放置在发动机左侧,储气罐悬挂在底盘下方。 通过转动方向盘转动前轮进行大半径转弯;在小半径转弯时,连接驱动轮的制动器。 方向盘配备了前轮位置指示器。

车辆的武器包括两挺 7,92 毫米 Rheinmetall-Borzing MG-34 机枪,它们安装在开放式战斗舱的前后。

大多数情况下,Sd.Kfz.251 Ausf.A 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是在 Sd.Kfz.251 / 1 版本中生产的 - 一种步兵运输车。 Sd.Kfz.251/4 - 火炮拖拉机和 Sd.Kfz.251/6 - 指挥车。 以较小的数量生产了 Sd.Kfz 的修改版。 251/3 - 通讯车和 Sd.Kfz 251/10 - 配备 37 毫米加农炮的装甲运兵车。

Sd.Kfz.251 Ausf.A 输送机的批量生产在 Borgvard(Berlin-Borsigwalde,底盘编号从 320831 到 322039)、Hanomag(796001-796030)和 Hansa-Lloyd-Goliath(高达 320285)的工厂进行

装甲运兵车 Sd.Kfz。 第 251 章

这种修改于 1939 年中期投入批量生产。 运输车,命名为 Sd.Kfz.251 Ausf.B,生产了多个版本。

它们与之前的修改的主要区别是:

  • 缺乏步兵伞兵的机载观察槽,
  • 无线电台天线位置的变化 - 它从汽车的前翼移动到战斗舱的侧面。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
后期生产系列的机器为 MG-34 机枪配备了装甲盾牌。 在量产过程中,发动机进气口的盖子是装甲的。 Ausf.B 改型车辆的生产于 1940 年底完成。

装甲运兵车 Sd.Kfz.251 Ausf.S

与 Sd.Kfz.251 Ausf.A 和 Sd.Kfz.251 Ausf.B 机器相比,Ausf.C 型号有很多不同之处,其中大部分是由于设计人员希望简化机器的生产技术。 根据获得的战斗经验对设计进行了许多更改。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
投入批量生产的 Sd.Kfz. 251 Ausf 装甲运兵车的特点是改进了船体前部(发动机舱)的设计。 一体式正面装甲板提供了更可靠的发动机保护。 通风口被移到发动机舱的两侧,并用装甲罩盖住。 挡泥板上出现了装有备件、工具等的可上锁的金属箱,箱子被移到船尾,几乎到达了挡泥板的末端。 MG-34 机枪位于开放式战斗舱前,有一个装甲盾牌,可为射手提供保护。 这种改装的装甲运兵车自 1940 年初开始生产。

1941 年从装配车间出来的汽车底盘编号从 322040 到 322450。1942 年从 322451 到 323081。Bad Oyerhausen 的“Weserhütte”,Görlitz 的“Paper”,Ebling 的“F Schiehau”。 底盘由法兰克福的 Adler、开姆尼茨的 Auto-Union、汉诺威的 Hanomag 和比尔森的斯柯达制造。 自 1942 年以来,斯德丁的 Stover 和汉诺威的 MNH 就加入了装甲车的生产行列。 在卡托维兹的 HFK、兴登堡(扎布热)的 Laurachütte-Scheler 和 Blackmann、捷克利帕的 Mürz Zuschlag-Bohemia 和古默斯巴赫的 Steinmüller 的企业进行了预订。 生产一台机器需要 6076 公斤钢材。 Sd.Kfz 251/1 Ausf.С 的成本为 22560 帝国马克(例如:一辆坦克的成本从 80000 到 300000 帝国马克不等)。

装甲运兵车 Sd.Kfz.251 Ausf.D

最后一次修改与之前的修改在外观上有所不同,修改后的车辆后部设计以及完全适合装甲车身的备件箱。 在装甲运兵车车身的每一侧都有三个这样的箱子。

中型装甲运兵车(Sonderkraftfahrzeug 251、Sd.Kfz.251)

其他设计更改包括:更换带有观察槽的观察装置和排气管形状的变化。 主要的技术变化是装甲运兵车的车身开始通过焊接制造。 此外,许多技术简化使得机器的批量生产过程显着加快成为可能。 自 1943 年以来,从 Sd.Kfz.10602 / 251 到 Sd.Kfz.251 / 1 的各种变体中生产了 251 Sd.Kfz.23 Ausf.D 装置

后退 - 前进 >>

 

添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