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罗的海大锅: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和立陶宛
军事装备

波罗的海大锅: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和立陶宛

2 年 1919 月,爱沙尼亚 - 拉脱维亚边境的瓦尔加,爱沙尼亚 XNUMX 号宽轨装甲列车。

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面积加起来是波兰的一半,但人口却只有波兰的六分之一。 这些小国——主要是由于良好的政治选择—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赢得了独立。 然而,接下来的时间里,他们却没能保护好她……

唯一将波罗的海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是他们的地理位置。 他们以信仰(天主教徒或路德教徒)以及种族血统来区分。 爱沙尼亚人是芬兰-乌戈尔民族(与芬兰人和匈牙利人有远亲关系),立陶宛人是波罗的海民族(与斯拉夫人有密切关系),拉脱维亚民族是芬兰-乌戈尔人与波罗的海半加利亚人合并的结果, Latgalians 和 Kurans。 这三个民族的历史也各不相同:瑞典人对爱沙尼亚的影响最大,拉脱维亚是德国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,立陶宛是波兰人。 事实上,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是在 XNUMX 世纪才形成的,当时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俄罗斯帝国的边界内,其统治者坚持“分而治之”的原则。 当时,沙皇官员提倡农民文化——即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、萨莫吉希亚——以削弱斯堪的纳维亚、德国和波兰的影响。 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:年轻的波罗的海人民迅速背弃了他们的俄罗斯“恩人”并离开了帝国。 然而,这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。

波罗的海大战

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 1914 年夏天开始时,俄罗斯处于有利位置:德国和奥匈帝国指挥部都被迫在两条战线上作战,无法派出大量力量和手段对抗沙皇军队。 俄国人用两支军队进攻东普鲁士:一支在坦能堡被德军出色地摧毁,另一支被击退。 秋季,行动转移到波兰王国境内,双方交锋混乱。 在波罗的海——在两次“马祖里湖之战”之后——前线冻结在前边界线上。 东线南翼——小波兰和喀尔巴阡山脉——的事件被证明是决定性的。 2 年 1915 月 XNUMX 日,中央各州在此发动进攻行动,并在戈利切战役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这时,德国人对东普鲁士发动了数次小规模进攻——他们本应阻止俄国人向小波兰派遣援军。 然而,俄军指挥部剥夺了东线北翼的部队,让他们停止了奥匈帝国的进攻。 在南部,这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,而在北部,温和的德军出人意料地轻松征服了其他城市。 同盟国在东线两侧的成功吓坏了俄国人,并导致波兰王国的军队撤离,被南北包围。 1915 年夏天进行的大规模撤离——5 月 XNUMX 日,德军进入华沙——导致俄军陷入灾难。 她损失了将近 XNUMX 万士兵、几乎一半的装备和工业基地的很大一部分。 诚然,在秋天同盟国的进攻停止了,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柏林和维也纳的政治决定 - 在沙皇军队中立后,决定派兵对抗塞尔维亚人,意大利人和法语-而不是来自绝望的俄罗斯反击。

1915 年 XNUMX 月末,东部战线冻结在一条类似于波兰立陶宛第二联邦东部边界的线上:从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向北直行到陶格夫匹尔斯。 在这里,将这座城市留在俄罗斯人手中,前线转向西方,沿着德维纳河到波罗的海。 波罗的海的里加在俄罗斯人手中,但工业企业和大部分居民都被疏散出城市。 前线站在德维纳线上两年多。 因此,站在德国一边的是:波兰王国、考纳斯省和库尔兰省。 德国人恢复了波兰王国的国家机构,并从考纳斯省组织了立陶宛王国。

添加评论